百姓彩票

教學科研

草學院青年教師在Nature子刊合作發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

近日,草業與草原學院青年教師劉雅莉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合作,以“Global effects of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on subjective well-being”為題在Nature Sustainability(一區,IF = 27.157)發表論文,揭示了全球尺度上可持續發展進程對人類主觀幸福度的影響。


1.jpg


主觀幸福度(subjective well-being)是衡量人類福祉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,幾千年來一直深刻影響著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。2015年,聯合國提出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(SDGs),旨在促進社會發展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,革新了以人類需求為導向的發展範式,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作為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,SDGs與主觀幸福度間的相互作用是複雜的生態-社會-經濟多學科交叉前沿領域,關係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,但目前尚缺乏科學認識。


利用前期建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間均衡度評估方法(Liu et al. NSR, 2021, doi: 10.1093/nsr/nwaa238; Liu et al. The Innovation, 2024, doi: 10.1016/j.xinn.2024. 100573),本文深入研究了全球尺度可持續發展與人類主觀幸福度間的關係。研究發現,人類主觀幸福度與目標間均衡度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逐漸解耦(圖1);在國家層麵上,越接近實現SDGs目標,主觀幸福度越依賴於經濟發展,表明人類社會當下缺乏全麵實現SDGs的內生動力。這是全球可持續發展麵臨的核心挑戰。


2.jpg

圖1 沿可持續發展梯度上SDGs目標間均衡度與人類主觀幸福度間的解耦關係


距離實現SDGs的差距越大,人類主觀幸福度越依賴於目標間均衡度,而非以往研究中提出的目標平均達成度和人均GDP。其潛在機製可用木桶定律解釋:可持續發展中的短板越多,人類基本需求麵臨的挑戰越大,主觀幸福度越低,從人類個體角度強調了SDGs的重要性。越接近實現SDGs,主觀幸福度越依賴於人均GDP,而目標間均衡度對其呈中性或負麵影響。該現象可能源自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權衡關係。可持續發展狀況較好的國家很少存在基本需求的限製,其表現欠佳的SDGs通常與環境保護相關(例如,SDGs 12、13和14)。提高目標間均衡度通常與環境保護等滯後目標的改善相關,從而提高主觀幸福度。然而,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可能在一定時間內減緩或阻礙經濟發展,抵消環境質量改善帶來的積極效應。這些結果,凸顯了緩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權衡的緊迫性。


研究進一步提出了“自下而上”的政策建議:通過促進科學進步、輿論宣傳和社會平等激發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憧憬,實現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提升的協同(圖2)。該成果首次揭示了全球可持續發展中長期被忽視的主觀影響因素,即人類個體需求與社會發展需求間的權衡。個體需求同樣至關重要,如何將可持續發展進展轉化為能被廣大民眾認可的幸福感,是全球可持續發展麵臨的重要問題與前沿研究領域。


3.jpg

圖2 社會治理因素促進目標間均衡度與主觀幸福度間的協同


劉雅莉為論文通訊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。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青年基金和重大項目(黃河專項)的資助。


原文鏈接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893-024-01270-5


百姓彩票